20~50年代,二次大戰結束前的美國主流音樂(Big Band Jazz)

承前文:廣播時代

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主流音樂形式,以Big Band (jazz) 為主,
沒有看錯,這時期Jazz是主流音樂(Mainstream Pop),
關於爵士樂裡的大樂團時期,未來會為各位詳細介紹,
在此以美國搖滾樂誕生前的主流音樂為主要討論目標。
(過去的台灣的三台大樂隊,也算是大樂團的形式)

大樂團爵士編制可達10~25人(或更多),
當時的大樂團主要為跳舞伴奏
所以又稱為Dance Band,
這跟一般印象中,有大篇幅即興的爵士樂不同,
大樂團的音樂內容多半經過明確的安排,幾乎沒有即興演出;
(鮮少出現的即興,也會安排好由哪個樂手演奏,並且確定長度)
歌手也非必要,甚至,音樂裡有些段落沒有主旋律(或者不突出),
只有和弦與節奏同時進行,提供穩定的Swing Groove(搖擺節奏),
讓人能持續跳舞。


維持一個Big Band需要相當多資源,因此在二次大戰期間,
大樂團開始衰落。

早期的代表性大樂團可參考Paul Whiteman




可參考聆聽的有:Benny Goodman、Tommy Dorsey、Jimmy Dorsey、Glenn Miller...
特別是Glenn Miller Orchestra 的"String of Pearl"
這首曲子在1942年登上全美銷售冠軍,可說是Big Band的代表性錄音。



另外需注意的兩個樂團分別是:Duke Ellington 以及 Count Basie Orchestra
這兩個樂團是黑人樂團,需注意,在當時的美國還有種族隔離政策,
雖然有跨界演出的情形,但大體而言,
白人樂團在白人的場所演出;黑人樂團則在黑人的場所演出。

以當時美國黑人社群與白人社群的消費力差距,
就能明白銷售數字只能參考,與音樂好壞沒有絕對的關係,
就我的個人感受:
Duke Ellington 及 Count Basie 的音樂更Groovy,感染力更強。

註:
關於音樂出版品的銷售,有兩個指標雜誌:Cashbox 以及 Billboard,
特別是Billboard,對音樂世界的影響力之大,恐怕少有其他刊物能相提並論,
後續的文章中會提到Billboard在音樂產業中扮演的角色,
以及如何參考Billboard所呈現的數據(而不被數據迷惑)。


參考閱讀:20~50年代,二次大戰結束前的美國主流音樂(Bing Crosby)

留言